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亂影評:大賣空The Big Short}用金融制裁金融?(下)





  大賣空The Big Short是曾任職華爾街的暢銷作家Michael Lewis的作品,小布自從魔球Money ball改編此作家作品成功後就上癮了,大賣空之後還有一部Boomerang也被小布簽下改編權利準備製作成電影。

  
  本片有搞笑出身但演技非常精湛的Steve Carell(Foxcatcher中演技令人驚艷!)、很帥的Brad PitT、退休的蝙蝠俠Christian Bale跟我覺得演技普通的Ryan Gosling


由左至右依序,Ryan Gosling、Christian Bale、Steve Carell、Brad Pitt


   本片、小說並非故事向,劇情的展開端看時序演進,所以會顯得凌亂、乏味(金融名詞多),本文將以基本名詞詮釋、電影劇情v.s小說結構來做大致劃分。









  

人物介紹


  Michael Burry,克里斯丁貝爾 飾
  
  真實的Dr.Burry本是醫生,在預科時邊值班邊寫自己的股票投資心得部落格,在醫院實習的日子他自覺這不是他想要的;日復一日的瑣碎雜務,或許他當初想要的是醫療研究?
  他從沒有真正搞懂,他因為左眼(義眼)而不喜與人面談,脾氣相對古怪,他將很多事情歸咎在因為他的左眼令人不舒服,導致別人也令他不自在。

  總之,當他終於拋下醫生身分在加州開啟自己的Hedge Fund,用台灣俚語就是"在家操盤";剛開始只靠自己與妻子繼承而來的遺產,而後隨著他投資成功,部落格受到的關注亦多,他最終收到了Vanguard、White Mountains Insurance Group等機構的投資,其中最重要,也是扮演他半個老闆的是Joel Greenblatt(買入份額大)
  Burry一度將Greenblatt視為自己的偉大導師一般尊敬;

  2005年,是Burry管理資金的第五年(之前都只用自己的錢),他忽然從買賣股票的價值投資轉向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資產債卷(MBS、CDO),而且還直接跳入與市場對幹的"SHORT side 賣空"。
  (ex我赤手空拳,立字據跟你借50張頂新股票,約定一年後連利息共還你52張股票;當我拿到股票隨即賣掉換現金,一年後若頂新股票下跌超過 52/50 = 104%,我買52張還你所付出的錢就會少於一年前借的價值;這就是賣空的賺法。
   更高級一點,我跟你借股票,你甚至手上不需要有股票借我,只需你我簽約定義我借款額是 當時股價*X股 ,日後還 未來股價*X股即可,不牽扯實質股票變更。)

  作出如此劇烈的跑道切換,Burry頓時陷入千夫所指,無論他再努力用email公開信向投資人解釋(他喜歡寫信,不喜歡面談),連Joel Greenblatt都帶著律師闖入他辦公室威脅要告他!(電影中Burry的那個老闆,就是Joel Greenblatt)
  即便是買入大量CDS對賭房市崩盤,付出大量保險費,他旗下的資產最慘時仍較2000年投資人交給他的有所成長。但眾人只在乎他的短期虧損,Burry深覺眾人的短視近利不可理喻。

  於是,他動用他的瘋狂、坦率,他用資產管理者的身分說明"我認為現行市場已失去作用(Function),故我要禁止大家贖回資金"
  就這樣,一個不合群的怪胎,綁架了大家的錢開始他不為人道的堅持。

Michael Burry與真實的他的辦公室
克里斯丁貝爾扮相,與辦公室


  時至今日,Burry結束原本基金公司用幾乎相同的名字(Scion)再起了個公司,如電影結尾所敘述,他專注在水的投資。
  但不是水本身,而是以水資源使用量為基準去評估"食物"價值(ex牛排:500度水、米兩噸:1200度水),進而投資在食物期貨上;真是個奇人,對吧。

  Burry至今仍免費給予投資建議給任何願意聆聽者,實質上他是很親人的,以他的方式。




  Mark Baum,史提夫卡爾 飾(改編真實人物Steve Eisman,小說以原名呈現)
  
  憤世嫉俗,是他的本性;如果世界上聰明人真如此之多,又走在正道上,為何我們的世界看起來既殘破又不公義?
  在他的孩子夭折後(小說、真實),電影改編成其兄長自殺(改編姓名主因),Baum從原本只是堅信人性本惡,變得更加灰暗,他開始覺得整個世界結構都是場騙局!

  "You want it to be right!"
  "Yes, I do.  
   The banks have given us 25% interest rate on credit cards. They have screwed us on student loans that we can never get out from under.
   And this guy walks in my office and says: those same banks got greedy, they lost track of  the market, and I can profit off  of their stupidity? 
   Fuck, yeah, I want it to be right."

  Baum在Jared Vennett第一次走進他管理的FrontPoint基金辦公室,解釋對賭房地產市場的CDS後,有一段這樣的台詞。

  他想要這樣,他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這世界多麼險惡卑鄙;他比Burry還極端,Burry是不擅、不會與人交際,Baum則是固執地要給你難堪,談話過程他習慣反覆地問"So, what is it?"把你包裝過的詞藻拆解成蒼白疲軟的單字,一層層剝開詐術的洋蔥皮。
  
  但最終當世界接露自己醜惡的真面目,Baum只有更失落,他的目的是教化大眾嗎?不是。他只是執著於戳破假面具,當世界已經大亂他再高喊什麽也沒有人聽得見;若他是個拳手的話,他也應只會享受於被壓制卻堅持反擊的那幾刻,被打得渾身是血卻知道自己會贏,衛冕呢?
  喔,那不在考量內。
    
Steve Eisman
真的好會演,也叫做Steve的史提夫卡爾 劇中扮相

  諷刺的是,2011年Baum離開了FrontPoint基金,原因是一名co-manager涉嫌內線交易被指控,最厭惡偽詐的他竟因這種結果離開,令人不勝唏噓。

  幸好他找到新的假道學--"收費教育制度"--來攻訐,做為一名鬥士他永遠活在鬥爭中。
 


  Jared Vennett,萊恩葛斯林 飾(改編真實人物Greg Lippmann,小說以原名呈現

  Vennett是典型的自利者,徹底理性主義;有賺錢機會?很好。若只有我知道?更好。若能跟我的同事對賭而我會贏?好極了!

  直白到不行的粗人,卻無法令人生氣;赤裸裸的呈現每個人到華爾街的最大目的,不是光鮮亮麗、不是緊張刺激燈紅酒綠、不是優越感,是錢。

  比馬雲還直接。

  根據原著作者Michael Lewis形容:

   “If you mapped the spread of the idea, as you might a virus, most of the lines pointed back to Lippmann, he was Patient Zero.”

  一個經典的華爾街債券交易員,他靠債券交易為生卻最敏感的發現到"反債券交易"(賣空,對賭)才是活路。並且勇於推銷,散播想法。
  他才是隱藏在背後真正的蜘蛛網核心,沒有原創想法也沒有承擔風險,但這個人,牽動了整個市場最後隨之起舞。

  跟Burry、Baum不同,Vennett並沒有幫誰賺錢、跟誰賭氣的念頭,他只是嗅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路然後勇敢賭上風險。
  他理直氣壯,他賺他的錢,誰奈我何?我有錯嗎?
  
  正因為理直氣壯到了極點,他甚至採用一些古老得令人發噱的手段,完全利用世俗刻板印象,庸俗到了極點,好似濃妝豔抹的大腿秀。
  但是,好看,好笑,好玩。

  下面是Vennett第一次與Baum進行遊說的經典pitch橋段(1分55秒起,刻板印象)


  Vennett甚至利用"不會說英文的中國數學宅"來強化他的說服力,一個連英文都不會說的人,會騙你嗎?
  用這種近乎反智的手法,去說服理論上全美智商最高的一群人(學歷來看),而且還成功了!

  諷刺莫大於是。

Greg Lippmann,脾氣也不太好,但這似乎是華爾街公開的性格特色
Jared Vennett,萊恩葛斯林劇中扮相;改名是出自Greg本人的要求
畢竟他並不是那麼討喜的角色,沒必要家喻戶曉

  事後,Vennett成為德意志銀行Global Head of Asset-backed Securities(全球資產抵押部門主管,ABS即是俗稱CDO等有資產最抵押,但非不動產如MBS者),在2015年底離職準備合夥成立自己的Hedge Fund管理基金。

  演而優則導,華爾街的規矩至今不變,若你能在大事件中證明自己(或用長期績效)你就能得到自主操盤的權利與名聲。

  整場大賣空行動,成就了Vennett。



  Ben Rickert,布萊德彼特 飾(改編真實人物Ben Hockett,小說以原名呈現

  Ben是個厭世者,跟Baum那種愛之深責之切(或說根本樂衷仇視)不同,Ben更像是透徹世情而深受傷害。
  比電影更極端,Ben是那種會另闢"避難屋"逃避殭屍、核子冬天等極端情況的人。

  Ben曾在JP摩根的新加坡分部操盤(或許,他親身直擊Nick Leeson弄垮霸菱銀行?),在業界有小名氣,電影中的他不為特別理由就協助 Cornwall Capital的兩個年輕人,可能只是想看看自己再來一次會怎麼樣?
 
  但實際的他,是為很實際的理由而來工作的,錢。
  因為有他,Cornwall Capital才能打進投資銀行的圈子裡進行交易。
  
不確定本人長相,此為身兼製作的布萊德彼特劇中扮相
No Picture!

  Ben Hockett現居在"汽車難以抵達的地方"(到底是哪裡!?)而且也不願對大賣空一作表達意見。
  奇人啊。



  Cornwall Capital的青年檔
  
  這兩位太年輕了,Cornwall Capital在整作的角色也是推門一腳、錦上添花而已,稍後在劇情中略作介紹。
左:Finn Wittrock飾演Jamie Mai、右:John Magaro飾演Charlie Ledley
為表歉意特補上兩位演員wiki連結

  次貸風暴後,Charlie(上圖右)於2009離開了Cornwall Capital去了另外一家資產管理公司,Jamie則繼續擔任Cornwall Capital的主席。
  兩人都沒有對電影製作提出意見(僅提供協助)







.電影、小說結構探究


  電影

  以Jared Vennett(萊恩葛斯林)為旁白,電影約有三成的時間都無視第四道牆(觀眾作為隱形第三人,螢幕是電影房間中部可見的第四道牆;突破第四道牆就是直接與觀影者對話);並藉由插入多位螢幕名人簡單譬喻次貸名詞,避掉金融敘事片過多專業用語的負擔。
  
Margot Rubbie解說 subprime,25歲艷麗女星
賤嘴名廚,安東尼波登解釋CDO,59歲
Selena Gomez解釋合成CDO,與小賈斯汀難分難解的23歲

  電影裡,這些賭在大賣空上的清醒聰明人壓力呈現在三方面:
    
    Mike Burry --投資人的不信任票;你管理的資產,投資者開始懷疑你的判斷。
            為了持續賭下去,支付高額保費(CDS),Burry兌現其他投資標
            的、賣出公司股權、禁止投資者贖回,只為堅持下去。
    Steve Baum   --市場反應對你的嘲笑;FrontPoint實地走訪、面談參與CDO的各個
            層級(即便有些不知道自己身陷其中),從買屋者、仲介到CDO
            管理人,才終於敢冒大不韙出手。
            但當市場不為所動,違約率蠢蠢欲動,CDO價值依舊步步高升,
            你的資產越陷越深。甚至連FrontPoint的母公司摩根史坦利,原來
            都將受害,而你必須兌現部分利益去拯救他們。
    Cornwall Capital-大機構對你的輕忽;當信評機構、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對你都不
            予理會,覺得你天方夜譚時,你還能堅持己見嗎?
            你明知大機構將因前所未見的風暴而深受其害,但你深深著迷於
            風暴帶來的機會,一抬頭,發現所有人都岌岌可危,誰來償付你
            堅持的報酬?

  投資人揚言提出法律訴訟、整個市場嘲笑你,串通起來無視CDO毫無價值、保險能否兌現或跟著整體一起變成壁紙......
  這就是大賣空者們高明之處,整個華爾街充斥著聰明人,而每個人都可以或多或少說出他們在次貸泡沫期間感受到不對勁,但是敢跟市場對賭並堅持的就只有這幾位。
  與其說聰明、清醒,不如說他們有膽,Winner takes All。

  
  電影除了快節奏、市場上都是蠢貨來製造壓力外,還有種悲憤貫穿其中;Burry被崇拜的對象提告、Baum對所有人叨唸銀行界的愚蠢,沒人理他;Cornwall Capital的年輕檔比較天真,也被Ben一句話點醒
   
    "If we're right, people lose homes. 
     People lose jobs. People lose retirement savings. People lose pensions. 
     You know what I hate about Fucking banking? It reduces people to numbers.
     Ever 1% unemployment goes up, 40,000 people die, did you know that?"

  如前所提,當你自以為可以"從銀行的愚蠢中獲利,狠狠教訓他們",你的作為跟銀行業者們自以為可以"從投資者的愚蠢中獲利,狠狠剝削他們",有何兩樣呢?

  沒有人,對美國大眾高聲疾呼,對世界預警。金融業者就是這樣,他們以為自己站在金字塔頂端,他們覺得金融就是風口浪尖的領導者,除了自己以外他們豪不在意。
  大賣空者與CDO經理,誰勝誰負以外有不同嗎?

  

  電影後段,Baum與手下對話,眼看各投資銀行巨人倒閉在即,若再不將CDS賣給有能力的大機構,只怕等投資銀行宣布倒閉、重整,FrontPoint一分錢也取不回來。
  (Cornwall Capital也有此問題,因此由Ben在英國鄉間的小酒館連夜處理掉手上的CDS)
  Baum卻有個崁過不去:
  若是現在賣掉,等於放過這些投資銀行(賣回去給投銀,或交給其他大機構讓他們互相收受,避免自己倒閉)這樣我算不算幫兇?我比他們高尚在哪裡?

  結局是,在對投資人交代的藉口下,Baum放開心結賣出CDS,這一步他跨得很艱辛,因為是拋棄個人執著的"使命",去迎合大眾期待。
  也是因為跨出這一步,結尾Baum才終於跟老婆哭泣關於兄長跳樓自殺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痛苦。劇中,Baum如是說:

    "Before my brother committed suicide...
     when he told me he was having bad thoughts...My first response was...

     to offer him some money...My brother was in pain. Real Pain.
     And I offered him......money."
 
    "All this greed in the world. Maybe I'm not so above it.
     And it's changed me. Changed me into a person who's not able to reach out 

     to someone who's hurting without money being a part of it."

  這是他真實的懺悔,是電影利用Baum代表華爾街向世界表達,那麼微不足道的一點悔意。
 





  小說

  先提出幾點原著與電影的差異;

  1.Steve Eisman(Baum)失去的不是Brother,是他襁褓期的孩子,更像是天的不公讓他連帶對地上世界充滿不信任,與灰暗態度。

  2.Steve Eisman(Baum)跟CDO經理(亞裔)在餐廳吃飯的那一場戲,其實不只有Front Point的人,Greg Lippmann(Jared Vennett)安排了多達三十幾位委託他仲介買CDS的買主跟這些CDO經理聚餐,美其名是互通有無,但他其實很緊張Steve翻桌破壞整個聚會。
 
  3.Greg Lippmann(Jared Vennett)其實有遊說其他大銀行醒醒吧,認清CDO的危險,而且自以為成功了,但更多像是各銀行裡都有個類似Greg的人物警覺風險,但被賺錢的CDO業務部門強壓下來。
 
  4.Ben Hockett(Rickert)是為了薪水加入Cornwall Capital,不僅僅是一個鄰居友善大叔。

  5.Ben不只是花了一個晚上在英國鄉村酒吧,他花了連續整整四天多去賣掉Cornwall Capital手上的CDS。




  此外,小說比起電影用Baum的情緒推動潛藏的質疑主軸,小說反覆的以大膽行為描述(特別是Cornwall Capital),去進行這種吃風險的本身除了"堅持"、"正義站在我這方",同時是否就是導致這種不顧一切的華爾街唯利是圖風氣(很隱諱的描述啦)

  Cornwall Capital在書中更明確的表現出整體市場的瘋狂,因當其他所有人賭的都是有BBB級含量的CDO(裡面包含AAA與BBB級MBS)會違約時,Cornwall Capital覺得自己已晚一步,他直接挑戰純AAA級CDO也會違約!
  
  一對年輕人,形同於對市場說:我覺得你不只會糟糕,你會跟整個美國一起死掉。

  AAA級違約,等同於信用最好的人也受波及,整個國家無一倖免,這不是金融體系有破洞而已,這是在指控全國人民瘋狂與指出末日。
  Cornwall Capital就是這麼瘋狂。


  
  最後,要值得注意的是,小說明確寫明了各個CDO經理的終局,他們都拿著輝煌期的數百萬、千萬傭金,快樂離職去了。

  金融世界,終究只是一場賭局。







  終於打完,剩下還有書中有解釋的投資概念,跟為何風險可以存續這麼久
  希望近期有機會打出來.......(待續)

1 則留言:

  1. 您好,
    如果您喜歡金融故事
    相信您也會喜歡
    痞客邦連結:https://pse.is/3gzvmp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