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亂影評: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時代的太空科幻



撰寫本文之際,Interstellar的網友評分為

爛番茄:75%  by 116
IMDB:  9.3    by 8,633

(編按)時過境遷後,2016/4/6,Interstellar的網友評分為
爛番茄:85% by 167,491
IMDB  :  8.6 by 874,739 



  結論擺在前頭:這是一部屬於這個時代,與這個世代的太空科幻片;

  較之於2001太空漫遊的宏大與對人類猖狂的蔑視;
  撕裂地平線、索拉力星借太空之場景玩弄人心人性;
  太陽浩劫的宗教v.s科學v.s末日觀;
  異形對未知接觸的恐懼,對空無的想像填充;
  地心引力探討生命;
  
  星際效應,如片中演員 潔西卡崔坦所言:是父親寫給女兒的一封信;
  也像是"冥河的兩端",充斥過去所有太空片的要素(意外、隊友、孤獨),同時更大量加入科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時間";
  因為時空的巨大橫幅,導致父親相對陷入不死狀態(相對地球)但卻是為了尋求眾人活的契機而離開,女兒則是在枯竭不堪的地球上直面死亡的壓迫。
  
  
  這次上太空不是主動而是被迫,不是命運而是活該(太陽浩劫即是因為命運),馬修麥康納在劇中多次透露對末日的無奈:
  "我不在乎人類多喜愛假裝活在過去,我想知道我們現在在哪裡,往哪個方向前進"
  "我們以前曾仰望星空,懷疑自己在群星間的位置,現在我們只低下頭,呆望土與灰的貧瘠"

  這是我們此一時代的太空科幻片,是美國對自己盛世信心產生狐疑、環境氣候劇烈牽動我們、而NASA再也沒有太空人與太空梭的時代。
  
  這是一部,不再有夢但高聲疾呼的夢的太空科幻片。
 


  克里斯多夫諾蘭為本次新作誇下海口,超越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1968上映的太空經典

  但國外影評首映後表示不如預期,我也贊同,片中固然有許多向2001致敬的長鏡頭,可諾蘭就是諾蘭,他想描繪的東西太多,這部片拍到 2hr 49min 也實在是考驗觀眾膀胱。
  (以太空片來看,本片缺乏一個看完後感到貫穿全片的經典畫面)

  同時,本片由太空與地球兩線開展,由於牽扯到大量相對論的時間處理,因此在轉場的時候考量點是情緒對接,還有主角 馬修麥康納所意識到的時間觀去走,有很多細節情緒因此被埋沒掉了。

  這個問題放大來看就是安海瑟威的角色--內斂有餘張力不足,可表現的鏡頭數太少。

  因此,回歸到整體,最強烈的情感表現就是父女檔的情感,不禁讓人有種"世界大戰"的感覺(當年亦有評論稱世界大戰為:為讓湯姆克魯斯發揮父愛而侵略地球)
      
星際效應三人眾,左:馬修麥康納、中:潔西卡崔坦、右:安海瑟薇

  簡而言之,這是一部場景弘大可缺乏記憶點、轉折強悍有力但感情渲染不足、節奏快不過篇幅比重差異大的諾蘭片。

  本片一樣由Hans Zimmer配樂,畫面加上配樂十分強悍。
  (在Virgin集團把船炸掉、"Gravity"之後上映,時間可真巧妙!)



  附上米高肯恩劇中最愛引述的Dylan Thomas詩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劇情展開

   人類在未來陷入絕境,地球已浩劫成黃沙星球;庫柏(馬修麥康納 飾)本是NASA高空飛行器駕駛員,在世界崩亂後流落成農夫,那個年代所有人都是農夫,掙扎著求生。
  因一次意外,庫柏與其女墨菲(潔西卡崔斯坦 飾)遇見了隱匿起來的NASA,主持人是老布蘭德博士(米高肯恩 飾)與其女布蘭德博士(安海瑟威 飾),老布蘭德透漏地球已無生機,希望庫柏再次駕駛,前往遙遠的地方探視新的可居住星球,同時這也意味著與家人訣別......
  庫柏別無選擇,但當旅程逐步接近尾聲,所有人才驚覺一切都是老布蘭德嘔心瀝血的一場騙局......



  首先,看完全片後一定會有個感想--這簡直茱蒂佛斯特的"接觸未來"啊!!

1997上映,接觸未來

  同樣遇到高次元生物,只不過這次是進化的人類自己(但茱蒂也是看到一個爸爸的擬態),某種程度來說,身為女兒的茱蒂費盡千辛萬苦,見到了不知是真是假的爸爸,可能比星際效應全片,還更加符合克里斯多夫諾蘭所謂的"全面啟動的外擴版本"吧!

  但這樣想的話這整部片簡直無采啊!所以我更傾向由另一種角度來看:上太空的人等於死去。


  試著想想看:幾乎確定無法再回到地球、失聯、只能單方面由地球上的人傳達思念(或停止思念)、老化得相對較慢(相對論,時間較慢),是否有些"天上一天人間三年"的感覺?
 
  以撒路任務(劇中的先遣隊)的太空人和更早的太空人幾乎是去獻祭的,踏上不可回歸的冒險旅途。
   
  這一次,庫柏的任務也沒有不同。

  看看被迫留在地球的墨菲,她是如何懷疑父親與布蘭德的:"you left us to die!"
  墨菲從相信有"Ghost"到堅信父親的回歸,再到必須死守人類的可能性、未來(解方程式),在最後揉合對Ghost、父親和人類未來的信仰,才終於願意相信,因而拯救了人類於萬一。

  諾蘭試圖用"愛"去營造主軸;從庫柏與布蘭德爭論該去哪一個星球時可見一斑:
  布蘭德(安海瑟威):我確實是因為可能見到XXX的微小機會更興奮,但這不影響我的對錯,愛不可能正是一種人類未知的能量,可以拯救我們的東西嗎?
  庫柏:不,愛與科學無關,它讓你錯了
  
  可惜諾蘭一貫的感情戲弱,除父女天生親情外,愛情戲並不給力。
  (布蘭德的愛慕與絕望沒有與之匹配的篇幅去演繹、黑人隊員在船上苦等23年的絕望孤寂僅淺淺點到、麥特戴蒙的終幕卻顯得老梗,短時間情緒劇變與劇情鉅變而他的角色關鍵不足)


  最後是墨菲的信仰拯救了人類(而人類並不相信,只相信是墨菲一人的研究突破拯救了世人),很好玩的宗教科學演繹。


  片尾的布蘭德的場景也很動人--她默默一人在空無一人的新星球上孵育下一代人類,設定漂流信號,看著荒蕪的大地進入永眠,她明知的是再無與她同路的人,她醒來與否都只是孑然一身。

  然而,由於同樣的套路反覆出現(庫柏被要求上太空,未知歸期、十二位先遣者的孤寂旅程、第一顆星球屍骨未寒卻歲月千載的太空人、麥特戴蒙忍不住死亡空寂的自白與扭曲)
  甚至是拯救人類的B計畫(帶基因庫上去重新製造人類),都顯得孤寂而絕望。
  絕望是本片強大的氛圍,只有愛(狂信者)能突破。
  但,實在太多重複了,而且每位角色、每個孤寂、每個絕望都草草帶過,彷彿怕人揭看一眼就墮入無邊黑暗中,以至於到後來情感麻木之中。

  

  不過墨菲叫庫柏回去找布蘭德很有意思,我個人的詮釋是:
  "塵歸塵土歸土,你終究是我的老爸,我的神,我的那個鬼,但你不屬於這個世界"

  相對人世間已然活了124年的庫柏,在這個時空不再擁有位置與可能性;
  他應該回去,回到黃泉,回到新世界的邊緣去。

  多麼的孤寂,走了千里路橫跨百年,最終不是緣慳一面,而是片刻永恆即必須離開。人世的人已不再惟你必須,你依然是她唯一的那個你,她卻不再唯一需要你。

  
  整部片最經典的台詞,我想會我會選那句"父母只會是孩子的鬼",鬼屬於"子不語"的不可說、人不信,屬於過去。

  
孤寂的海報




1 則留言: